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要闻聚焦

闭孔疝坎顿肠管惹麻烦,大医一院危急时刻挽救患者性命

  • 来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日期:2024-12-23
  • 本文被阅次数:10
      日前,一位86岁、体重只有25公斤、身高145厘米的瘦弱老人,因4天没有排气排便,伴随着剧烈腹痛,到大医一院就诊。来院4天前,老人突然出现恶心、呕吐,甚至吐出了咖啡色液体,而后病情逐渐加重,因高度怀疑肠梗阻可能,紧急将其收治住院。
      住院后,行腹部CT检查发现患者升结肠管壁略微增厚,腹腔内的肠道扩张,充满气体和液体。同时,左耻骨附近有一个13.5厘米的低密度影像,提示可能是闭孔疝。确诊病因后,甲状腺、代谢病及疝外科团队决定立即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通过腹腔镜探查发现,患者的一部分肠管卡死在了左侧闭孔位置,医生们小心地将肠管还纳到腹腔后,发现肠管发黑、血运不佳,于是对其进行了肠切除并缝合重建。


手术前ct报告

      术后,患者被转送至ICU进行观察。在ICU的第2天,患者苏醒,恢复自主呼吸。待生命体征稳定后,患者于术后第3天回到普通病房,在病房医生的指导下,开始逐渐恢复饮食,病情逐渐稳定。
      闭孔疝是一种少见但十分危险的腹内疝,特别常见于瘦小的老年女性。像此例患者这样的体型,闭孔周围的肌肉和脂肪非常少,支撑力不足,使得疝更容易发生。加上闭孔位置深隐,早期症状不典型,往往不容易发现,常常是出现了肠梗阻或其他并发症后才被确诊。因此,闭孔疝也被称作“隐匿性疝”。
      通常情况下,闭孔疝会导致下腹部和大腿内侧的放射痛,但这位患者主要是腹痛和肠梗阻症状,并没有典型的放射痛,这让诊断变得更为复杂。CT扫描在确诊闭孔疝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帮助医生看到肠管嵌顿和闭孔部位的异常。
      此外,患者的低体重也对手术和术后恢复提出了挑战。瘦小体型不仅增加了麻醉风险,还可能影响愈合速度和免疫力。大医一院麻醉二科团队在麻醉剂量上进行了个性化调整,确保患者能够安全地苏醒。术后营养支持也被重视起来,帮助患者恢复体力、促进伤口愈合。术后阶段,甲状腺、代谢病及疝外科团队通过营养支持和多系统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帮助患者顺利康复。
      大医一院甲状腺、代谢病及疝外科近年来在微创手术领域取得了迅猛发展,以新理念、新技术持续推进针对功能性腹腔镜技术的开展和应用,以打造外科新高地为目标,收治疑难重症,提供更优质、更先进的诊疗技术和服务体验,使更多患者受益,为区域百姓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稿件来源:甲状腺、代谢病及疝外科  编辑:宣传与文化建设部  图片:甲状腺、代谢病及疝外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