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要闻聚焦

大医一院承办2025精准诊疗一体化-中英核医学跨界合作论坛

  • 来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日期:2025-08-29
  • 本文被阅次数:43
      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需求,促进多学科交叉创新与产学研协同发展,2025年8月16日,由大连市药学会主办、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大连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支持的“2025精准诊疗一体化-中英核医学跨界合作论坛”在大医一院国际会议厅召开。会议汇聚国内外核医学、放射药物研发、医工交叉、政策研究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共同探讨核医学诊疗一体化的前沿进展与转化路径。

      开幕式:共话精准诊疗一体化引领核医学发展
      大会主席、大医一院核医学科副主任陆陟教授主持开幕式,向莅临论坛的领导、嘉宾及医学同道致以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大会主席、大医一院核医学科副主任陆陟教授主持开幕式
      大医一院党委副书记马灵斐致欢迎辞,简要介绍了医院发展概况,肯定了现代化核医学诊疗技术对临床的支撑促进性作用,诚挚期待与会专家提出宝贵建议,欢迎全球优秀学者与医院开展联合攻关、共享科研平台。

大医一院党委副书记马灵斐致欢迎辞
      大连医科大学科技处处长刁云鹏在致辞中指出,核医学团队在放射性新药研发、分子影像技术、靶向治疗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成绩的取得充分展现了大学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价值,大连医科大学将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让创新成果更好服务临床需求。

大连医科大学科技处处长刁云鹏致辞
      大连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李晓东在致辞中肯定了大连医科大学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长期以来取得的合作成果,高度赞扬了两校间共同签署的合作协议,并表示将进一步深化与国内外顶尖机构的合作,期待通过这样的创新载体,培育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

大连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李晓东致辞
      北京医师协会主任委员杨吉刚教授、辽宁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辛军教授、大连市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杜雪梅教授作为嘉宾代表致辞,对大医一院在推动精准医学发展、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本次论坛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表示赞赏,期待未来有更多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精准核医学诊疗一体化的进步。

      学术报告:聚焦前沿,共享智慧
      大会上,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专题讲座,内容涵盖国内外核医学、放射药物研发、医工交叉、政策研究等多个关键领域和技术热点,为参会者提供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
      北京友谊医院杨吉刚主任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研究中构建的“精准诊断-靶向治疗”转化闭环,为罕见病诊疗提供了新范式。伦敦国王学院闫然教授建立的跨国验证通道,为全球核医学协同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中国药科大学徐寒梅教授团队开发的多肽偶联核药,通过全流程研发体系的构建,为肿瘤精准治疗提供了新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侯大勇教授团队研发的环境响应型智能多肽探针,创新性地利用肿瘤微环境特性实现自组装富集,构建了“成像-治疗”动态闭环系统,为精准诊疗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四川大学蔡华伟教授团队在PDGFR-β靶向治疗研究中取得的突破,通过创新性的抗体片段亲和体技术,成功实现了“靶向-成像-治疗”一体化,为肿瘤诊疗开辟了新途径。大连医科大学刁云鹏教授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途径》报告中着重强调了医工交叉融合在推动医学创新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抗癫痫新药等典型案例,生动展示了临床需求驱动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解放军总医院刘家金主任深入剖析了PET/MR技术的发展趋势,强调跨学科协作在技术突破中的关键作用。绵阳市中心医院陈正国主任的基层医疗实践,通过“标准化质控-设备适配-政策协同”三位一体模式,成功将精准医学下沉至县域医疗体系。大连理工大学刘冬教授团队研发的介入穿刺机器人实现了亚毫米级精准操控,推动介入手术迈向数字化新阶段。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乔庆龙教授研发的新型荧光探针以“看见即治疗”的创新理念,实现了诊疗一体化突破。大连医科大学宋玮教授提出的CXCR4核医学显像技术,与传统AVS介入诊断形成“精准定位双引擎”,通过“无创筛查-介入精标-手术根治”的全流程诊疗闭环,显著提升了肾上腺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大连医科大学陆陟教授研发的核素荧光双模态技术,通过术前精准定位与术中实时导航的完美结合,实现了“诊断-治疗-预后”全流程优化。

      这些创新成果生动诠释了“精准诊疗一体化”的核心价值与发展方向。在技术层面,各研究团队通过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将分子影像、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前沿技术与临床需求紧密结合,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在诊疗模式上,实现了从单一诊断或治疗向“诊断-治疗-预后”全流程闭环的转变,推动医疗实践从经验依赖型向数字驱动型升级。在应用推广方面,既有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又有基层医疗实践的创新,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精准医疗体系。这些突破不仅解决了临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构建了医工交叉、产学研协同的创新生态,为未来医疗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深化“产-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持续推动实验室成果向临床转化,必将为患者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最终实现从精准诊断到有效治疗的完整闭环,让科技创新真正造福人类健康。

      开放交流:互学互鉴,促进合作
      论坛围绕“精准诊疗、跨界融合、高效转化”三大主题展开,汇聚了国内外核医学、药物化学、人工智能、临床转化等领域的顶尖专家,共同搭建起跨学科、跨国界的交流平台。来自中英两国的专家分享了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靶向放射药物研发、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创新成果。中外学者的同频共振,让最新理念、前沿技术与实践经验在这里交汇融合;与会专家紧扣“诊疗一体化”核心议题,从基础研究突破、技术创新应用、临床实践转化、多学科协同合作到平台体系构建等维度,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交流与思想碰撞。论坛不仅推动了核医学在精准诊疗领域的深度融合与技术突破,也为国际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这股跨越国界、跨多学科的合力,将为全球患者带来更精准、更高效的诊疗方案,为核医学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未来。
(稿件来源:核医学科  编辑:宣传与文化建设部  图片:核医学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