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要闻聚焦

大医一院成功开展TES手术,开启康复“加速度”

  • 来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日期:2025-08-29
  • 本文被阅次数:46
      近日,大医一院甲状腺、代谢病及疝外科成功完成一例腹腔镜下腹膜外切口疝修补术(TES),该技术的开展标志着大医一院腹壁疝外科领域在微创技术上的又一新突破。
      患者女性,65岁,曾经做过下腹部手术,7年前发现手术的切口处在用力时会出现一个可复性包块,随着时间增加,在活动、咳嗽等导致腹内压增加的情况下该包块反复突出和增大,并伴有胀痛不舒服,这种时候需要平躺卧床休息才能缓解,已经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为进一步治疗,患者来到大医一院甲状腺、代谢病及疝外科就诊,诊断结果为腹壁疝。

      在甲状腺、代谢病及疝外科主任金实提出的“微创化、快速康复理念”指导下,何辉副主任医师、杨学军副主任医师、杨一帆副主任医师、张晗及祝轶楠主治医师针对该患者的病情及相关术前检查资料进行详细的讨论后,制定了“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修补术(TES)”手术方案。
      传统开放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手术切口大,术后疼痛明显,切口并发症发生率高,肠粘连发生率高,难以满足目前患者对于创伤小、疼痛轻、快速恢复的更高要求;常规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IPOM 手术)是目前主流手术方式,但术中需要使用防粘连补片及钉合器固定补片,仍然有少数患者术后发生补片与肠管发生粘连的报道。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切口疝修补术(TES)为目前国际前沿技术,是针对上述两种术式的不足而产生的新术式,其技术的核心是在腹膜外和腹直肌后方游离出较大的间隙作为手术操作空间,在此空间内游离疝囊,修补腹壁,从而避免接触腹腔内脏,并将宽大的轻量大网孔补片覆盖在该间隙内,使得腹壁强度更高,复发率更低。具有更安全、恢复更快、患者体验感更佳等特点。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在麻醉科及手术室的密切配合下,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半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动,手术第二日肠道功能恢复,可进半流食,术后3天患者顺利出院,出院后患者恢复良好,无任何不适症状。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大医一院甲状腺、代谢病及疝外科目前常规开展的各类疝(腹股沟疝、复发性腹股沟疝、股疝、腹壁切口疝、造瘘口旁疝、脐疝、白线疝等)手术均已实现“微创化、快速康复”模式转变,大部分病例都在腹腔镜下完成。未来,科室将继续深耕微创技术前沿,致力于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安全、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更多力量。
(稿件来源:甲状腺、代谢病及疝外科  编辑:宣传与文化建设部  图片:甲状腺、代谢病及疝外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