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 ESC/EHRA关于传导系统起搏适应证的临床共识》公布,内容涵盖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两种传导系统起搏方式。继2023年欧洲心律协会(EHRA)发布首份关于传导束植入技术的共识文件之后,历经两年时间,新版共识对CSP的临床适应证提出了更新建议。新的指南中,引用了大医一院夏云龙教授团队发表的题为Predictors of pacing-induced cardiomyopathy detection and outcomes demonstration after conduction system pacing upgrade on patients with long-term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的论著。
一直以来,房颤引发的一些临床问题比如栓塞、心衰等备受关注,对于部分患者而言,可能还合并严重的心动过缓,这些患者如果没有进行传导束起搏,其心衰发生风险是没有房颤患者的2-4倍。大医一院起搏电生理团队目前在夏云龙教授的带领下,先后在省内、国内开展了众多领先技术,其中,传导束起搏技术更是避免和减少了无数患者心衰的隐患,甚至治愈了部分患者的心衰。该论著对房颤合并缓慢心室率的起搏器携带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评价起搏介导的心肌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探索对此类患者行传导束起搏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此类患者进行心衰纠正、器械治疗提供证据。
论文(第一作者王楠,通讯作者董颖雪)被国际专家共识应用,为该技术的临床标准制定和适应症选择提供了循证医学佐证,也印证了大医一院心脏起搏科研与临床实践跨入了新征程和新高度。
(稿件来源:心血管内科 编辑:宣传与文化建设部)